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育德润心——“寻找安详”教学活动展示研讨会在莱芜职业技术学

莱芜 更新于:2025-07-07 12:35
  • 雨后玫瑰璀璨夺目

    本报讯 (记者 韩世文) 为进一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增强师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,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7月3日,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举行“传承安详文化,培育时代新人”—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之“寻找安详”教学活动展示研讨会。现场展示了学校相关课程教学成果,师生代表分享了学习感悟,同时播放了学生成长专题片,多维度展现了学生在文化素养、心理健康、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学习成果。

    宁夏政协常委,宁夏文联主席、作协主席郭文斌以“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——青春健康行”为主题,作了专业引领报告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当代青年的心灵困惑结合,通过鲜活的生活案例与哲学思考,揭示了“给、守、勤、静、信”五大核心理念在应对校园压力、重塑价值观中的现实意义。

    活动还了多名专家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友善、团结奉献、奋斗创新、家国情怀等进行了深入剖析,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,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,汲取中国智慧、弘扬中国精神、传播中国价值。

    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院长、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负责人王文静,宁夏政协常委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施晓军,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委会理事潘贞伊,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徐运国,党委委员、副院长任清华等出席活动,来自全国多地院校的教师代表,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。

    宁夏政协常委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施晓军告诉记者,“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——青春健康行”大型巡回公益讲座启动会暨首场讲座2024年10月25日在宁夏大学举行后,陆续走进宁夏大中专院校,此次走进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是巡回公益讲座的21场。此前,该校已开启“寻找安详”相关课程的实践探索,取得了阶段性成果。

    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营养丰富,但要发挥更大功效,就不能只印在书本上,躺在书斋里,只有不断进行创新创造,走向社会,走进人心,才能发挥以礼育人、以文化人、以德服人的作用。”为了发挥好这样的作用,从文学作品《寻找安详》出发,郭文斌自2012年发起成立了旨在帮助人们提高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助力社会降低抑郁率、犯罪率的“寻找安详”小课堂,在知行合一中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用、普世功能,在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及家庭、家教、家风建设等方面,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。

    截至目前,小课堂共举办线下周末班600余期,近10万人次参加学习;举办线下读书会2000余期、线上读书会3000余期;举办线下公益班200余期,近6万人次参加;捐书10余万册……全国受益人数逾100万人次,为促进个人成长、学校发展、家庭和睦、团队和顺、社会和谐发挥着作用。

    “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找寻解决之道,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,从家庭建设和个人精神世界关怀两方面入手,用公众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帮人们打开心扉,解开心结,在润物细无声中,教育引导人们求真求善、乐观向上、积极进步。”多年来,《宁夏日报》跟踪报道,“小课堂”之所以有这样的大教育价值,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“找准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开人们心结的密钥”。

    此次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展示研讨活动,正是“寻找安详”小课堂在职业院校深耕的一次成果展示,也再次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。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、院长徐运国介绍,通过这样的活动进一步繁荣了校园文化,增强了学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、仁爱、奋进、拼搏不断激励着学生树立正确国家观、奋斗观,锤炼意志品质,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奋发进取的力量勇气。

    未来,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将实施师资赋能工程,筑牢文化育人根基,以打造“双师型”文化育人队伍为目标,构建“理论研修+实践锻炼+考核激励”培养体系;构建三维协同机制,拓展文化育人场域,建立“学校主导、家庭协同、社会参与”的立体化育人网络;完善质量评价体系,提升文化育人质效,构建“过程性评价+发展性评价”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,建立学生文化素养成长档案,从认知、情感、行为三个层面动态跟踪评估。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